行业新闻

瞄准海洋战略新兴产业 深圳启动“蓝色引擎”

作者: 来源:深圳商报 时间:2013-12-17
打印此页 推荐给朋友

豪华游艇云集大梅沙。深圳商报记者 李博 摄

上个月,在市长许勤主持召开的市政府五届九十七次常务会议上,《深圳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(2013~2020年)》(下称《规划》)获原则通过,这被外界解读为深圳向海洋经济“再度发力”。

之所以称为“再度”,是因为深圳在2006年就首次编制海洋经济发展规划——《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(2006~2010)》,2008年又召开建市以来首次全市海洋工作会议,开始全面实施“海洋立市”战略,提出“到2010年全市海洋经济增加值努力达到1550亿元(2004年价)、预计占2010年本市生产总值的17.1%”的“雄心壮志”。然而,近8年过去了,深圳海洋经济的发展并未像人们预期的那样“声势浩大”,反而有点“沉寂”。从市权威部门的数字统计来看,到2012年,深圳海洋生产总值为1073亿元,约占全市生产总值的8%,只能说“初具规模”,与当年规划制定的目标仍相去甚远。

这次深圳瞄准了“海洋战略新兴产业”这一未来产业作为切入点启动“蓝色引擎”,牵头此次规划制定的市经贸信息委主任郭立民对记者表示:“以前关于海洋的规划主要是从‘大海洋’的角度写,从行业主管部门如何规划、开发的角度全面地写,这次我们主要从发展涉海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角度,从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来切入,可能更加便于《规划》实施操作。”

着眼未来:优先发展四大新兴产业领域

我市几年前开始前瞻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,相继出台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、支持政策,效果“立竿见影”。此次市政府继续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,堪称培育未来增长点、提升产业竞争力的“第二季”,因此在着力点上也必定更瞄准“未来”。

据市经贸信息委相关负责人透露,《规划》将“适度超前布局战略性海洋产业和前瞻性海洋科技领域”。除了继续提升海洋交通运输业、海洋油气业这些深圳“老牌”优势产业,更着力培育海洋战略新兴产业,提出优先发展海洋电子信息、海洋生物、海洋高端装备、邮轮游艇等四个产业领域,同时积极跟踪培育多个海洋资源利用产业。“在选择产业方面有取有舍,集中力量发展基础条件比较好、技术条件成熟、成长潜力大、产业关联度高的海洋产业领域,引导深圳的电子信息、生物等现有优势产业向海洋领域拓展延伸。”

科学测算:2020年产值有望达3000亿

市经贸信息委表示,根据初步调查,我市有相当的电子信息企业已涉足海洋领域。2013年,华为安捷信等海洋电子信息企业销售收入总计有望超过200亿元。

在市经贸信息委提出的目标分解表中记者看到,到2020年,除了传统的海洋油气、海洋交通运输业将实现800亿、500亿产值外,海洋高端装备业、海洋电子信息产业,包括邮轮游艇业在内的滨海旅游业和海洋生物产业将一共实现约1700亿的产值。

在海洋生物产业方面,我市将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海洋生物龙头企业。根据大鹏新区规划,大鹏海洋生物产业园园区二期、三期扩建后,建筑面积将达到50万平方米,深圳将依托园区着力培育销售超亿元的海洋生物相关企业,2015年园区规模有望达到20亿元。

滨海旅游业一直是深圳的优势,邮轮游艇产业作为其中日益兴起的“高端”产业,在深圳也大有可为。据统计,2007年以来,深圳游艇保有量从30多艘增加到250多艘,增长了8倍多,行业年消费超过10亿,深圳蛇口太子湾邮轮母港及周边配套项目也正在全力打造中。

确立格局: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

海洋生态的保护,从来就是开发海洋资源、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前提。此次编制的《规划》提出开发和保护并重,大力发展湾区经济,以“海陆一体”的战略眼光谋划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产业布局,确立了“两区、三湾、四带”的基本格局,力图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。

以前海、大鹏东西两翼为重点,深圳西部重点发展海洋电子信息、海洋高端装备等产业,打造大型海洋企业总部集聚区;东部重点发展海洋生物、游艇等产业,打造中小企业总部基地及研发设计中心。

以深圳湾、大鹏湾、大亚湾所形成的天然海洋湾区为核心,打造深圳湾海洋经济生态湾区、大鹏湾海洋经济提升湾区和大亚湾海洋经济新兴湾区。

通过打造南海近岸综合服务带、南海近海资源作业带、南海远海资源拓展带、大洋海洋经济合作带,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,实现海洋产业“走出去”。

政策创新:为产业发展打通“瓶颈”

为实现2020年海洋产业发展目标,《规划》还提出了包括增强科技创新能力、加快培育新兴产业、大力提升优势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发展、深化产业区域合作、开展前瞻领域研究、突破人才发展瓶颈、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等一系列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,其中不乏政策创新之举。如在培育邮轮游艇产业方面,《规划》提出促进邮轮通关便利化、规划建设游艇公共码头及配套基础设施,推动大众化消费;探索建立游艇保税仓,建设游艇展示中心和船艇交易中心;加快研究制定港澳游艇入出境查验监管的便利通关模式、积极推进港澳游艇单向自驾通行试点工作,探索建立深港游艇两地牌等制度,为产业发展加快打通“瓶颈”。

邮轮业可成香港与内地合作新方向

“海洋水手号”邮轮10月底从香港启德邮轮码头出发驶向台湾,开启了香港邮轮码头的“母港”生涯。与此同时,内地的多个港口城市也在筹划发展邮轮业。业内人士普遍认为,邮轮业作为亚洲的新兴行业,潜力巨大,香港与内地在该领域有较强的互补性,未来可成为两地合作的新方向。

数据显示,邮轮业目前在北美成熟市场的渗透率为3.3%,而亚洲仅为0.05%。香港旅游业议会总干事董耀中表示,香港的邮轮旅客近三四年来的年增长率超过20%,同时越来越多的旅行社专门推出独立部门办理邮轮业务。

为迎合日益渐增的市场需求,特区政府斥资82亿港元建设启德邮轮码头,该码头启用后可接待世界上最大型的邮轮。另一方面,内地邮轮业的发展同样瞩目,自2002年引入邮轮旅游至今,已建成5个正在营运的邮轮码头;此外,南到深圳、海口,北到大连、秦皇岛都在大力发展邮轮业,积极筹备兴建邮轮码头。

放眼全球,欧美邮轮巨头目前仍占据世界邮轮产业逾90%的市场份额。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刘赵平认为,邮轮旅游主要依靠区域协同效应发展,因此香港与内地需要更紧密的合作来扩大其在邮轮市场的所占份额,邮轮业将成为两地合作的新方向。

刘赵平表示,两地在气候方面有较强的互补性,每年5月到9月为香港的台风季,许多航线被取消,那段时间多以上海和天津的航线为主;而10月以后,上海、天津的天气转冷,香港的航线则相应地陆续增加,时间上体现出呼应与互补。

邮轮产品方面,香港邮轮业务总监黄卓雄认为,虽然内地一些邮轮公司经验不足,但不失创意,能够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推广手法。

董耀中建议,两地还可考虑发展具有“中国特色”的邮轮线路,该线路主要针对外国游客,将改变他们以往乘坐火车或飞机赴内地旅游的方式,例如一条从香港到厦门、上海、天津的邮轮线路,对他们会很有吸引力。他还说,中国未来有能力建造自己的邮轮,届时更可开发乘坐中国邮轮、游访中国城市的特色路线。

刘赵平说,目前两地对邮轮旅游的宣传和媒体报道有限,大众对邮轮产品的了解不足,消费群规模有限,仍需要时间慢慢培育。黄卓雄则表示,旅发局未来会先针对华南地区的市场做更多宣传,发展适合华南消费者定位的邮轮产品。

深圳商报记者 崔霞